中山公园(天津中山公园)最早被称为“河北公园”


天津中山公园一般指中山公园(天津中山公园)

天津中山公园位于中山路公园路,始建于1905年(清光绪三十一年)。园内主要有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、孙中山先生铜像等景观。目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天津中山公园所在地原为天津盐商张霖莹的思源庄。1907年(清光绪三十三年),中山公园建成,该公园北起大经路(今河北区中山路),南至金钟河(现今已被填平),东临昆纬路,西靠近北洋造币总厂,共占地90余亩,初名“劝业会场”。1912年(民国元年)更名为“天津公园”,不久又称为“河北公园”。在北伐成功后,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将公园改称为现名,并将原来公园北边的大经路改称为中山路至今。1919年(民国8年)6月9日,天津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举行大会,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五四运动,要求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,和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。1936年(民国25年)天津被日本占领,公园又改称为“天津第二公园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。

早期建设

天津中山公园在最早期建园时,其面积比现在大接近3倍。在这个倘大的公园里,设计是以“西学东进,中西合璧”为理念,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形式结合起来。公园以花园和公共设施为基础。早期的天津中山公园于公园前门面临大经路(即现今十月影院大门南食品街出口处),建立四柱牌楼,中间横匾写有“劝业会场”四字。大门内路面宽阔,两侧设有店铺。二门为过街钟楼(现今中山公园正门处),楼上镶嵌清朝国产自鸣钟,报时的时候方圆数里都可以听到其钟声。再进园内有小湖和假山,假山上矗立观音雕像,手持宝瓶向下注水,山下有水池承接,而池畔有可喷水的石雕小像。园内遍植花木,而羊肠小径在花木中穿插。

修缮重建

日本侵华时期,天津中山公园被日军占据,并遭到严重破坏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园虽屡加修建,但己不复早年的容貌。战后政府为纪念该市为国捐躯的伟人烈士,便在园内分别矗立“魏士毅女士纪念碑”、“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”及“南皮张氏两烈女碑等”。其中,建于1929年并于1984年复立于现中山公园西侧的“魏士毅女士纪念碑”和建于1931年并于1984年复立于现中山公园南侧的“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”目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,而中山公园亦被国家定为“革命历史纪念地”。1996年,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,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在中山公园内矗立孙中山塑像和纪念碑,碑阳为《中山公园记》,纪录公园的历史沿革;碑阴为《孙中山演讲辞》,纪录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公园的演说。